本文转自:春城晚报炒股股票配资平台
特校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、精力以及爱心和耐心 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供图
每一次上门送教时都尽力为他们做康复,让孩子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和发展。 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供图
无微不至的温柔以待,使在学校的日子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。
在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静谧之间,有一群教育工作者正以超乎寻常的耐心与爱心,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。特校教师群体用日复一日的坚守,不仅为无数特殊家庭带去希望,更在社会文明的图谱中,书写下不可或缺的贡献篇章。
近日,本报记者走进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,走近特校教师群体,了解他们的群体困境和信仰坚守。
从知识传授到生存赋能
教育目标的重构与落地
赵立宗自2019年从一所中学调任至此担任校长,这位有着8年普通中学教学经历的教育者,用5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“职业成就感落差”到“职业价值觉醒”的深刻蜕变。
初到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时,赵立宗曾深陷职业落差的迷茫。从普通中学的成绩指标,到特校里“教了又忘”的循环——那些连1到10都数不清的孩子,那些需要反复教导刷牙洗脸的学生,让他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评价体系。在这里,教育目标早已跳出“知识积累”的框架,转向最基础的生存赋能。
“在中学,学生知识积累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,成绩是硬指标,可在这里……”赵立宗坦言初到特校时的不适。彼时刚建校10年的宾川特校,62名在校生中26名需要送教上门,所有孩子面临智力障碍的挑战。“刚教时能认出来,5分钟后就忘了”——这样的教学现实,与其他普通学校教师“桃李满天下”的职业图景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“付出与可见成果”的巨大差距,曾让他深陷“对社会生产力促进作用很小”的自我怀疑。
从内心的矛盾到坚定
特校教育的社会镜像
“其他学校的老师桃李满天下,我们教的学生或许只能为家里减轻点负担。”赵立宗坦言道出特校教育者的群体困境。但他更清楚,若没有特校这方天地,这些特殊孩子很可能连基本生存技能都很难掌握。
赵立宗说:“一开始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的心理落差还是很大的,后来慢慢适应了学生的一些状态,也能找到一些成就感,刚来时的无力感减少了。”
“时间长了也有触动,这部分孩子真的很需要我们。”赵立宗提到一个比较有感触的例子。有个孩子误食带农药的蔬菜导致残障。最初,他会躲到树丛、花丛中尖叫,现在的他能做到生活自理。回到家里,如果给他买好菜,他会做出简单的饭菜来,还会主动和喜欢的老师和同学玩耍。家里人去田里锄草时,他也会主动拿上锄头一起去干活,能像正常人一样具有劳作能力。“看到他这些年的变化,就越发坚定地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。”
这种转变在教师李月春22年的教学生涯中清晰可见。她在特校工作已有10年,对孩子始终有一颗慈母般的疼爱之心。她说:“我有两个孩子,在培养教育特殊孩子的过程中,我把学生也当作是我自己的孩子,给他们传授知识,帮他们提升生活生存技能的同时,尽量弥补他们缺失的爱。”
在李月春的介绍中,提及在特校担任教师的不易,时常会遇到很多措手不及的问题和困难。她说,有些刚进校的孩子,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,帮他们清理也是工作中极平常的事,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,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。“但当我看到孩子们一点点进步,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。”在送教的过程中,当她看到那些脑瘫儿童生活不能自理、肌肉萎缩、骨骼严重变形时,感到无比心酸。每一次送教,都尽力为他们做康复,让他们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和发展。“这份工作虽然辛苦,但我觉得很有意义。教育所体现出的价值,并非都是桃李满天下的成功,还有补偿和救赎。”正如赵立宗所见,任何点滴的蜕变本身就是最珍贵的教育成果。
从家庭重担到社会支撑
织就隐形的民生保障网
特校教师徐德华家访时见过太多底层家庭的困境,残障孩子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,有些父母不堪重负选择离家出走。他说:“看到这些情况,心里十分难过。”这让自己更坚定了“能为他们做点什么”的想法。
徐德华介绍,宾川特校实行的是寄宿制办学,学校和教师将更多责任扛在了自己肩上。在这里,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,更是孩子们的“临时父母”,照料孩子们饮食起居的每个细节,使他们得到无微不至的温柔以待,使在学校的日子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。
说这些话的时候,徐德华拉着一个孩子的手,耐心、温柔地教他数数,说一些简单的词汇。就是这个孩子,最初只会说“妈妈”和“奶奶”,到现在,他已经学会说“上课”“吃饭”“睡觉”等词语。
徐德华记得,特校初建时与职中共处一地,特殊孩子常拿砖头打其他学生甚至老师,而如今这样的场景已不会再出现。这种转变背后,是老师们用耐心和爱浇灌出的安全感。在家可能被打骂的孩子,在学校总能得到温柔地照料,这份平等与尊重,让他们逐渐学会与世界友好相处。曾需家长寸步不离照料的孩子,如今也能主动帮家里干活,有人学会简单家务后,让家长得以兼顾农活。当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,家长便能腾出精力回归社会生产,这无形中为社会劳动力稳定注入了力量。
这些变化或许微小,却让“家长能得到点解脱”喘口气成为现实。特校教师的付出,首先为特殊家庭卸下了沉重的枷锁。在这个小世界里,特校教育正悄悄化解着“家庭因病致贫”的困境,织就一张隐形的民生保障网。
>记者手记
从边缘角落到文明基石
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绽放
特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重塑社会文明的标尺,超越教育的边界,成为社会温情的具象化表达。特校教师们感慨于学生“在学校度过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”,坚守着“弥补缺失的爱”的初心,他们的工作让社会看到,文明不仅体现在光鲜的成就里,更蕴藏在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与托举中。
特校教师们或许没有“桃李满天下”的光环,但他们用爱与坚守证明,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绽放,正是社会文明最坚实的基石。同时,也是对社会各界将更多关注投向特校教育的一种呼吁。
本报记者 王利绚
通讯员 王丽环 摄影报道 炒股股票配资平台
倍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